立秋过后,暑气渐消,秋意渐浓。秋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加大,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长。中医认为,人体养生应顺应四季变化,秋季养生的关键在于 “收” 与 “润”,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使身体与自然相协调,为寒冬的到来做好准备。
中医讲究 “天人相应”,秋季养生需遵循 “养阴防燥”“收敛神气” 的原则。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 易侵袭人体,导致体内津液亏损,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 “秋燥” 症状。因此,秋季养生首先要注重滋阴润燥,补充体内流失的津液,保持身体的水润平衡。
同时,秋季是阳气收敛、万物肃杀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应随之收敛,避免过度消耗。在精神上要保持平和内敛,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让心神得以安宁,与自然界的收敛之气相呼应。
秋季昼夜温差增大,起居作息应随之调整,做到 “早睡早起”。
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帮助身体恢复精力,为第二天的活动储备能量;早起则能顺应阴气的消退,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促进肺气的舒展。秋季早晨的空气较为清新,适当早起散步,有助于身体适应季节变化。
此外,秋季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和脚部的保暖。随着气温降低,夜间睡觉要盖好被子,避免腹部受凉,引发肠胃不适;脚部是人体的 “第二心脏”,秋季用温水泡脚,既能温暖身体,又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帮助入睡。但需注意,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以免过度消耗阳气。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为主,同时遵循 “少辛多酸” 的原则。
“燥易伤肺”,秋季应多吃一些具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麦冬等。梨被誉为 “百果之宗”,生吃能清热生津,熟吃可滋阴润肺,秋季适当吃梨有助于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咳嗽等症状;百合味甘性微寒,既能润肺止咳,又能清心安神,适合秋季食用;银耳被誉为 “平民燕窝”,与百合、莲子搭配煮汤,是秋季滋阴润燥的佳品。
中医认为,“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季应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的摄入,以免发散肺气,加重秋燥;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柚子、柠檬等),以收敛肺气,固护阴液。
此外,秋季饮食宜清淡,避免过多食用肥甘厚味之品,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南瓜等,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强健,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抵御秋燥。
秋季万物凋零,容易让人产生凄凉、抑郁的情绪,中医称之为 “悲秋”。因此,秋季情志调理尤为重要,要注重收敛心神,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如养花种草、琴棋书画、读书写作等,这些活动能让人静下心来,陶冶情操,缓解秋季的低落情绪。也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如登山、秋游等,感受秋季的自然风光,欣赏层林尽染的美景,有助于开阔心胸,愉悦心情。
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也是调节情志的好方法,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避免不良情绪的积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让身体的气血顺畅,增强抵抗力。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但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和大汗淋漓。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秋季阳气收敛,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和津液,加重秋燥症状。因此,秋季运动应以轻松平缓、微微出汗为宜,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这些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不会过度消耗身体能量。
运动时间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气温过高或过低时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大量饮用冷饮,可适当饮用温白开水或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运动后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吹风受凉。
秋季气候干燥,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也可以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或一些水生植物,缓解空气干燥对呼吸道和皮肤的影响。
另外,秋季洗澡不宜过于频繁,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碱性强的沐浴露,以免破坏皮肤的油脂层,加重皮肤干燥。洗澡后可涂抹一些保湿护肤品,保持皮肤的滋润。
入秋养生,关键在于顺应秋季的自然规律,从起居、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理。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不仅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还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跟着中医的智慧,一起安稳度过这个美好的秋天。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