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自然界的阳气由盛转衰,阴气渐长。中医认为,秋季养生应遵循 “顺应天时” 的原则,从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渐盛,作息应随之调整。中医提倡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以呼应阴气舒发。早睡能帮助身体储备能量,避免熬夜耗伤阴液;早起则可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促进肺气舒展。
同时,秋季早晚温差大,要注意 “秋冻” 适度。不要天一凉就立刻穿太厚的衣服,可根据气温逐渐增减,让身体慢慢适应寒冷,增强抵抗力;但腹部、脚部等容易受寒的部位需重点保暖,避免寒气侵入引发肠胃不适或感冒。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 易伤肺津,让人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咳嗽少痰等症状。中医主张秋季饮食以 “滋阴润燥” 为主:
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莲子等,可煮百合银耳汤、梨水等饮品,缓解秋燥;
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如辣椒、烧烤),这类食物易生 “内热”,加重干燥症状;
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猕猴桃等,中医认为 “酸能收敛”,可帮助固护肺气,避免肺气过散。
此外,秋季可适当进补,但不宜过早食用过于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狗肉),以免加重体内燥热,建议先以 “平补” 为主,待天气更冷后再逐渐增加温补食物。
秋季万物凋零,容易让人产生凄凉、伤感的情绪,中医称为 “悲秋”。而 “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影响身体健康。
此时应注重情志调节,可多到户外散步,感受秋日阳光和自然景色,让心情开阔;也可通过下棋、书法、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保持情绪稳定。中医认为 “肺在志为悲”,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让肺气宣畅,顺应秋季收敛的特性。
秋季运动应遵循 “收敛” 原则,避免过度消耗体力。可选择散步、打太极、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既能促进气血循环,又不会让身体大汗淋漓(中医认为 “汗为心液”,过度出汗会耗伤阳气和津液)。
运动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避免在气温过低或风大时外出锻炼;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物,防止受凉。秋季运动强度以 “微微出汗、不感到疲惫” 为佳,让身体在运动中适应季节的收敛之气。
中医认为 “肺属金,与秋相应”,秋季肺功能容易受到影响,护肺是秋季养生的关键。除了饮食调理,还可通过 “腹式呼吸” 养肺: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紧,每次 10-15 分钟,每天坚持,能增强肺的通气功能。
入秋养生的核心是 “顺应自然,收敛蓄能”,从细节处调整生活习惯,让身体与季节变化同步。只要做到起居有常、饮食适宜、情志舒畅,就能安然度过秋季,为寒冬储备健康能量。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不做任何医疗诊断,就医优先,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