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疼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前,疼痛剧烈,还可能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穿孔流脓后疼痛减轻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则是隐隐作痛,慢性时痛感大多不明显。
耳道分泌物: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耳内先流出脓血样液体,之后变为黏脓性分泌物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部流脓症状反复,分泌物为黏脓性,若有肉芽组织生长,还可能混有血迹。
听力下降:多数中耳炎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小儿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而被家长察觉。
耳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可能出现低调耳鸣;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捏鼻鼓气时,耳内会出现气过水声 。
耳闷:感觉耳内堵塞、闷胀,就像耳朵被塞了一团棉花。
未遵医嘱用药:患者未遵医嘱足疗程用药,症状一缓解就自行停药,导致中耳内病菌残留,一旦身体抵抗力下降,炎症便会再次发作 。
免疫力低下: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力较差,容易被病原体感染,使得中耳炎反复发作 。
咽鼓管功能障碍: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等疾病,会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导致中耳腔通气和引流不畅,分泌物积聚,为病原体滋生创造条件 。
慢性 病灶: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就像细菌的 “温床”,细菌不断滋生,容易引发中耳炎 。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此外,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如用力擤鼻,可能将鼻涕中的细菌通过咽鼓管 “推” 入中耳,引发炎症 。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温度变化大、湿度不当等,都可能诱发中耳炎 。
鼻腔鼻窦疾病:鼻窦炎、鼻炎等,病菌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导致炎症反复 。
过敏因素:对花粉、尘螨、宠物皮屑等过敏,会使鼻腔和咽鼓管黏膜肿胀,影响通气,进而引发中耳炎 。
外伤:头部撞击、潜水、剧烈咳嗽等,可能改变中耳压力,引发炎症 。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水流入耳内,洗澡、游泳后,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但不要深入耳道内部 。
预防感冒: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增减衣物;勤洗手,减少与感冒患者接触;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降低感冒几率,因为感冒易诱发中耳炎 。
避免用力擤鼻涕:轻轻擤鼻,或者采用 “堵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另一侧鼻涕” 的方法,防止鼻涕中的细菌进入中耳 。
增强体质: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充足睡眠,让身体处于良好状态,提高抵抗力 。
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控制使用耳机的时间和音量,避免在嘈杂环境中佩戴耳机,给耳朵足够的休息时间 。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不做任何医疗诊断,就医优先,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