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看远处模糊时,觉得就是“孩子近视了”,急忙带孩子配眼镜。但其实,青少年出现视力下降,可能是假性近视在“作祟”。假性近视并非真正的近视,若误当真性近视处理,反而可能加重视力问题。这些科学认知家长一定要了解。
假性近视又称“调节性近视”,是由于眼睛的睫状肌过度紧张、痉挛,导致晶状体屈光力增强,从而出现暂时性的视力下降。它与真性近视的本质区别在于:假性近视的眼球结构(如眼轴长度)并未发生改变,通过科学干预可恢复正常视力;而真性近视是眼轴变长等器质性改变导致的,视力下降不可逆。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者:每天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电视,或低头写作业、看书,眼睛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睫状肌得不到放松,易引发假性近视。
用眼环境不佳者:在光线过亮、过暗或反光强烈的环境下用眼,眼睛需不断调节适应,会加重睫状肌负担,增加假性近视风险。
缺乏户外活动者: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不足2小时,眼睛接触自然光线的时间少,不利于睫状肌功能的正常调节,易诱发假性近视。
发现孩子视力下降后,可通过这些表现初步判断,结果需专业检查确认:
视力波动大:孩子有时能看清远处,有时看不清,尤其是休息后视力会有所改善,可能是假性近视。
视物疲劳明显:看书写字时间稍长就出现眼睛酸胀、干涩、头痛等疲劳症状,休息后可缓解。
专业检查区分: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散瞳验光检查,散瞳后视力恢复正常、没有近视度数,即为假性近视;若仍有近视度数,则为真性近视。
控制用眼时间:遵循“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20秒以上,让睫状肌放松。
改善用眼环境:充足且柔和的光线,避免在昏暗或强光下用眼;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距离保持30-40厘米。
增加户外活动: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促进睫状肌功能恢复。
假性近视是可逆的视力问题,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家长若发现孩子视力异常,别盲目配眼镜,先带孩子做专业检查,科学区分真假近视,才能守护孩子的清晰视界。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不做任何医疗诊断,就医优先,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