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朵、鼻子、喉咙,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部位,实则是人体紧密相连的 “门户”—— 它们共同负责听觉、嗅觉、呼吸、发音等重要功能,还能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但由于它们与外界相通,很容易受到环境刺激和病原体侵袭,引发各种不适。很多人觉得耳鼻喉的小毛病 “忍忍就过去了”,却不知这些问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牵连全身健康。了解耳鼻喉疾病的基本知识,才能及时守护这些 “小部位” 的健康。
耳鼻喉疾病是指发生在耳部、鼻部、咽喉部及相关邻近器官的各类疾病统称。这三个部位在解剖结构上相互连通:耳朵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连,鼻子与咽喉部直接相通,形成一个统一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入口。这种特殊的结构意味着一个部位的病变可能波及其他部位,比如鼻炎可能引发中耳炎,咽喉炎症可能蔓延至鼻部。
耳鼻喉疾病的症状多样,且往往相互影响:耳部疾病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鸣、耳痛;鼻部疾病可能引起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咽喉疾病可能表现为咽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这些症状看似 “局部”,却可能影响全身状态 —— 比如长期鼻塞导致睡眠时缺氧,引发头痛、乏力;听力下降影响交流,导致焦虑、社交退缩。因此,重视耳鼻喉的小毛病,就是守护全身的健康。
耳鼻喉疾病的种类繁多,以下几类常见,且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中耳炎是耳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中耳炎多由感冒、鼻窦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腔发炎。患者会感到耳痛(尤其是儿童可能哭闹不止)、耳朵发闷、听力暂时下降,严重时可能伴有发热。如果急性中耳炎未及时控制,可能转为慢性,表现为耳朵反复流脓、听力逐渐下降,甚至影响中耳结构。
外耳道炎俗称 “外耳道疖” 或 “游泳耳”,多因外耳道皮肤受损后感染引起。比如用棉签、指甲等掏耳朵时划伤皮肤,或游泳、洗澡后耳道积水,滋生细菌或真菌。患者会感到耳痛(咀嚼或牵拉耳朵时加重)、耳道瘙痒、分泌物增多,严重时耳道肿胀堵塞,影响听力。
耳鸣与听力下降是常见的耳部不适。耳鸣表现为在没有外界声音的情况下,耳内或颅内出现嗡嗡、嘶嘶等异常声音,可能是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常与噪音刺激、疲劳、压力大等因素相关。听力下降则是听觉功能减退,可能是逐渐发生的(如随年龄增长的老年性耳聋),也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如突发性耳聋),影响与人交流。
鼻炎是鼻部常见的疾病,可分为急性鼻炎(俗称 “感冒” 的一部分)、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慢性鼻炎表现为长期鼻塞、流涕(黏液性或脓性),交替性或持续性发作,可能伴有头痛、嗅觉减退。过敏性鼻炎则与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相关,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鼻塞,常伴有眼痒、咽喉痒等症状,容易反复发作。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多由鼻炎发展而来。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与鼻腔相通,当鼻窦开口被堵塞时,细菌滋生引发炎症。患者会感到鼻塞、流脓涕、头痛(有一定的部位和时间规律),嗅觉减退或丧失,严重时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内的良性增生组织,表现为鼻腔内灰白色或淡红色的荔枝肉样新生物。鼻息肉会堵塞鼻腔,导致持续性鼻塞、流涕、嗅觉减退,还可能引起头痛、打鼾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鼻窦引流,加重鼻窦炎。
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咽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可能伴有发热、咳嗽。慢性咽炎则多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长期吸烟饮酒、用嗓过度、接触粉尘等因素引发,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干燥感、痒感、灼热感,晨起时可能有刺激性咳嗽、恶心。
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的炎症,扁桃体位于咽喉部,是人体的免疫器官之一。急性扁桃体炎表现为剧烈咽痛、吞咽困难,扁桃体红肿,表面可能有脓性分泌物,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引起,表现为咽部不适、异物感,扁桃体肥大可能影响呼吸和吞咽,甚至引发睡眠打鼾。
喉炎是喉部黏膜的炎症,尤其是声带的炎症,与用嗓过度、感染、刺激等因素相关。急性喉炎表现为声音嘶哑、喉部疼痛、咳嗽,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儿童)。慢性喉炎则表现为长期声音嘶哑、喉部不适、干咳,多与长期用嗓不当(如大声喊叫、频繁清嗓)、吸烟、接触有害气体等因素相关。
耳鼻喉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针对性预防:
病原体感染是耳鼻喉疾病的常见诱因。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侵入耳鼻喉部位,引发炎症,如感冒(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中耳炎等。
环境刺激对耳鼻喉的影响显著。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粉尘、烟雾(包括二手烟)、刺激性气体(如油烟、化学气体)环境中,会刺激鼻黏膜、咽喉黏膜和耳道皮肤,降低局部抵抗力,诱发炎症;长期处于噪音环境(如工厂、工地、KTV),则容易损伤听力,引发耳鸣、听力下降。
气候变化与过敏因素也不容忽视。季节交替、气温骤变时,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进而诱发耳鼻喉疾病;过敏性体质的人接触花粉、尘螨、霉菌等过敏原后,会引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等,表现为鼻痒、喷嚏、咳嗽等症状。
不良用嗓习惯是咽喉疾病的重要诱因。长期大声喊叫、频繁清嗓、长时间说话(如教师、歌手、销售人员),会导致声带疲劳、损伤,引发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表现为声音嘶哑。
不良卫生习惯会增加感染风险。用不干净的手挖鼻孔、掏耳朵,会将细菌带入,引发鼻炎、外耳道炎;不注意口腔卫生,细菌滋生,可能蔓延至咽部、喉部,引发咽炎、扁桃体炎;游泳时不注意防护,污水进入耳道或鼻腔,也可能诱发感染。
吸烟与饮酒对耳鼻喉的损害极大。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刺激鼻黏膜、咽喉黏膜,降低局部抵抗力,诱发鼻炎、咽炎、喉炎,还会损伤听神经,影响听力;长期饮酒会刺激咽喉和喉部黏膜,加重炎症,增加声带损伤的风险。
饮食与作息因素也有影响。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过烫的食物或饮料,会刺激咽喉和食道黏膜,引发炎症;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耳鼻喉疾病。
邻近器官病变蔓延是耳鼻喉疾病的常见原因。比如,鼻腔炎症可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咽喉炎症可向上蔓延至鼻部,加重鼻炎、鼻窦炎;牙齿感染也可能扩散至鼻窦,引发鼻窦炎。
全身疾病因素也可能影响耳鼻喉健康。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耳鼻喉感染,且不易愈合;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生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可能影响耳部血液循环,引发耳鸣、听力下降。
守护耳鼻喉健康,需要从生活细节入手,做好以下几点:
鼻腔护理:每天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可用洗鼻器或鼻腔冲洗液),尤其在雾霾天、接触过敏原后,能清理鼻腔内的粉尘、过敏原和分泌物,保持鼻腔通畅;不要用手或不洁物品挖鼻孔,以免损伤鼻黏膜引发感染。
耳部护理: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洗澡、游泳后及时擦干耳道,或用干棉签轻轻吸干水分,避免耳道积水引发感染;不要用棉签、指甲、发夹等尖锐物品掏耳朵,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耳屎(耵聍)具有保护作用,一般会自行排出,无需频繁清洁。
口腔与咽喉护理: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避免用嘴呼吸(尤其是睡眠时),用嘴呼吸会导致咽喉干燥,增加感染风险,若有鼻塞等问题导致用嘴呼吸,应及时处理。
避开有害环境:尽量避免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粉尘、烟雾、噪音环境中,必要时佩戴口罩、耳塞等防护用品;新装修的房屋要充分通风,避免甲醛等有害气体刺激;过敏体质的人要明确过敏原,避免接触(如花粉季减少外出,定期清洁家居减少尘螨)。
预防感染传播: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减少病原体传播;家中有人患耳鼻喉感染性疾病时,要注意隔离,避免共用毛巾、水杯等物品。
科学用嗓: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喊叫,教师、歌手等职业人群要注意用嗓休息,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说话时保持适当音量和语速,避免频繁清嗓;出现声音嘶哑时,要减少用嗓,让声带充分休息。
合理饮食与作息: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烫的食物和饮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增强黏膜抵抗力;戒烟限酒,减少对耳鼻喉黏膜的刺激;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规律作息,增强身体免疫力。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 3-5 次适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等,每次 30 分钟左右,能增强身体抵抗力,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耳鼻喉疾病。
儿童:儿童的耳鼻喉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发生感染,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不要让儿童将小玩具、食物等塞入鼻孔或耳道;引导儿童正确擤鼻涕(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另一侧),避免用力过猛引发中耳炎;儿童出现耳痛、鼻塞、咽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关注。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耳鼻喉功能逐渐衰退,要定期检查听力、视力、嗅觉等功能;保持鼻腔湿润,避免干燥引发鼻出血;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病情,减少对耳鼻喉健康的影响。
职业暴露人群:长期接触粉尘、噪音、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如工厂工人、教师、厨师),要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口罩、耳塞等;定期进行耳鼻喉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耳鼻喉疾病虽然多为局部症状,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了解这些疾病的基本知识,做好日常预防和养护,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如果出现耳鼻喉不适,不要自行用药或拖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让专业医生评估和指导。记住,呵护耳鼻喉的健康,就是守护我们与外界交流的 “窗口”,让生活更清晰、更顺畅。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