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口腔问题,很多人会把 “牙周病” 和 “牙周炎” 当作一回事,其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像 “水果” 和 “苹果” 的关系,前者是统称,后者是其中的一种具体类型。搞清楚两者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关注牙周健康。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就像一个 “大家族”,包含了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
这个家族中常见的成员有两个:
牙龈炎:病变仅局限在牙龈组织,是牙周病的早期阶段,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时出血,但牙周膜、牙槽骨尚未受到影响。 牙周炎:是牙周病发展到中晚期的表现,此时炎症已经波及深层的牙周组织,导致牙周膜破坏、牙槽骨吸收,牙齿可能出现松动。 简单来说,牙周病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而牙周炎是牙周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病变范围不同:牙周病包含牙龈炎和牙周炎,牙龈炎仅影响牙龈,而牙周炎会累及牙周膜、牙槽骨等深层组织。 症状表现不同: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比如刷牙时牙刷上有血迹,咬苹果时留下血印,但牙齿不松动;牙周炎除了牙龈出血,还会出现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缝变大,严重时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 可逆性不同:牙龈炎如果及时治疗,通过清洁牙齿、改善口腔卫生,炎症可以消退,牙龈恢复健康,属于可逆的阶段;而牙周炎一旦发生,牙槽骨的吸收和牙周膜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治疗只能控制病情发展,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牙周病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开始,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在牙龈边缘,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这是牙周病的 “早期信号”。 如果不及时清理牙菌斑和牙结石,炎症会逐渐向深层发展,破坏牙周膜、吸收牙槽骨,进而发展为牙周炎。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很多人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而忽视,等到出现牙齿松动时才就医,往往已经到了牙周炎阶段,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坚持正确刷牙:每天早晚用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不少于 2 分钟,及时清洁牙菌斑。 使用牙线和牙缝刷:刷牙无法清洁牙缝,每天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缝,避免食物残渣堆积。 定期洗牙:每年到口腔科洗牙 1-2 次,洗掉日常清洁不到的牙结石,预防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 及时治疗牙龈炎:发现牙龈出血、红肿等症状,及时就医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无论是牙龈炎还是牙周炎,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别让小小的牙龈出血,发展成影响牙齿稳固的牙周炎。保护牙周健康,才能让牙齿陪伴我们更久。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不做任何医疗诊断,就医优先,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