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就是骨刺扎进肉里,所以才会疼”—— 这是很多人对骨质增生的固有认知。但事实上,这种理解存在明显误区。
影像学报告里的 “骨刺”,其实是骨骼边缘异常增生的骨性突起,本质是骨骼的一部分,并非独立的 “尖刺”。它与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是缓慢接触的,就像骨骼上长出的 “小疙瘩”,不会突然 “扎” 进软组织。多数人的 “骨刺” 不会引发疼痛,很多人是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平时并无不适。
骨质增生多因关节或脊柱长期磨损、退化引起。随着年龄增长,软骨逐渐变薄、受损,骨骼为了稳定关节,会在边缘增生出新的骨质,形成 “骨刺”。就像老房子的墙壁松动后,会加一层支撑一样,这是身体的一种代偿性修复机制。长期姿势不良、过度负重、外伤等,会加速这一过程,让 “骨刺” 提前出现。
当 “骨刺” 压迫或刺激周围的神经、肌腱、滑膜时,才可能引发疼痛。比如腰椎的骨刺压迫神经根,会导致腰腿痛;膝关节的骨刺摩擦滑膜,会引发滑膜炎,出现红肿、疼痛。此时疼痛的根源是周围组织的炎症,而非 “骨刺扎肉”。没有炎症时,即使有 “骨刺”,也可能毫无症状。
多数骨质增生无需手术切除。治疗的关键是缓解炎症、减轻压迫,比如通过休息、理疗、药物控制症状;通过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减少关节负担。只有当 “骨刺” 严重压迫神经、影响关节活动时,才需要手术。盲目追求 “除刺”,反而可能破坏骨骼稳定性,加重问题。
认清骨质增生的真相,才能避免被 “骨刺扎肉” 的误区误导。它更像是身体衰老或劳损的 “印记”,合理养护比盲目恐惧更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不做任何医疗诊断,就医优先,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