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问题,指眼球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而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 “远看不清、近看得清”,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角膜、晶状体屈光力过强(屈光性近视)引起的。
低度近视:度数≤300 度,通常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但仍需注意用眼习惯,避免度数加深。
中度近视:300 度<度数≤600 度,看远处物体明显模糊,可能伴随眼轴变长,需更注重视力保护。
高度近视:度数>600 度,属于病理性近视,眼轴显著延长,可能引发一系列眼底并发症(如视网膜裂孔、黄斑变性等),严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
先天性近视: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若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孩子近视的概率显著增加。
后天性近视:多由不良用眼习惯、环境因素等引起,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光照不足、缺乏户外活动等,是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主要类型。
近视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尤其是高度近视的遗传相关性更为明显。
长时间看书、写作业、使用电子设备等,会使眼睛的调节肌肉(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引发近视。建议连续用眼 30-40 分钟后,应休息 5-10 分钟。
读写时眼睛与书本距离小于 33 厘米,或使用电子设备时屏幕离眼睛过近,会使眼睛需要更强的调节力,增加近视风险。正确的读写距离应保持 “一尺、一拳、一寸”:眼睛离书本一尺(约 33 厘米),胸部离桌一拳,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约 3 厘米)。
躺着看书、看手机时,眼睛与书本或屏幕的距离不稳定,且光线不均匀,容易导致眼睛疲劳;走路时身体晃动,眼睛为了看清物体需要不断调节,也会加重眼睛负担,诱发近视。
室内光线过暗或过强都不利于眼睛健康。光线过暗时,眼睛为了看清物体需要更强的调节力,容易疲劳;光线过强则会刺激眼睛,引起不适。读写时应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均匀,可同时使用台灯(40-60 瓦白炽灯或 LED 护眼灯),台灯应放在左前方,避免右手写字时产生阴影。
每天至少 2 小时的户外活动能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户外的自然光线可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延缓眼轴增长,从而预防近视。而长期在室内活动,接触自然光线不足,是近视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挑食、偏食导致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 A、维生素 B 族、钙、锌等营养素,可能影响眼睛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增加近视风险。例如,维生素 A 是构成眼感光物质的重要成分,缺乏时可能导致夜盲症和视力下降。
近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模糊,在课堂上可能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响学习效率;在运动、驾驶等场景中也会受到限制,降低生活质量。
高度近视患者眼轴显著延长,眼球壁变薄,视网膜和脉络膜会受到牵拉,可能引发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青光眼等严重眼部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视力长期性损伤甚至失明。
部分职业对视力有严格要求,如飞行员、军人、航天员、精密仪器制造和操作等职业,近视患者可能因视力不达标而无法从事这些职业。
儿童青少年近视后,可能因戴眼镜产生自卑心理,或因视力问题在社交、运动中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连续用眼不超过 40 分钟,每用眼 40 分钟后,应通过远眺(看向 5 米以外的物体)、闭目养神等方式放松眼睛。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确定眼睛与书本、屏幕的距离符合要求。
不要躺着、走路时或在晃动的车厢内看书、看手机,避免在光线过暗或过强的环境中用眼。
每天至少保持 2 小时的户外活动,可选择散步、跑步、打球、放风筝等多种形式,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延缓近视发展。
保持饮食多样化,多吃富含维生素 A(如胡萝卜、动物肝脏)、维生素 B 族(如豆类、全麦面包)、钙(如牛奶、豆制品)、锌(如牡蛎、瘦肉)等营养素的食物,少吃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
建议儿童青少年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成人每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及时发现视力变化。若发现视力下降,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符合标准的采光和照明条件,课桌椅高度应根据学生身高进行调整,确定读写时姿势正确。使用电子设备时,应选择屏幕较大、分辨率较高的产品,并调整好屏幕亮度和对比度,使其与环境光线相适应。
近视不仅会影响视力,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和生活问题。预防近视需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加强户外活动,注意饮食营养,定期检查视力。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关注他们的视力健康,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用眼观念,避免近视困扰。保护眼睛,就是守护我们的 “心灵之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清晰的外界努力!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