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总是密切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有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可能会让家长们感到困惑和担忧。比如,孩子总是坐不住,上课小动作不断;写作业时容易分心,拖拖拉拉;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发脾气。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有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多动症,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该如何应对。
注意力不集中:这是多动症核心的症状之一 。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做作业时也常常分心,频繁出错 。比如,在课堂上,他们可能会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课内容;写作业时,可能写一会儿就去玩别的东西,或者频繁地被窗外的声音、房间里的物品吸引注意力 。
多动:孩子总是动个不停,手脚小动作多,坐不住 。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很难安静地坐着吃饭、看电视或玩游戏 。他们可能会在教室里随意走动,即使在安静的场合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比如,在图书馆里,他们可能会跑来跑去,大声喧哗,影响他人 。
冲动:孩子缺乏耐心,做事急于求成,不考虑后果 。常常在没有听完问题或看清题目时就抢答,在游戏中也不能遵守规则 。例如,在和小伙伴玩游戏时,他们可能会突然改变游戏规则,或者因为抢不到玩具而发脾气、动手打人 。
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孩子在学习上往往会遇到困难,成绩不理想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记不住知识点,完成作业也比较困难 。比如,有些孩子虽然很努力,但成绩总是上不去,这可能与多动症有关 。
社交问题:多动症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可能会因为冲动、不遵守规则等行为,而受到同伴的排斥,导致社交困难 。他们可能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容易与小伙伴发生冲突 。例如,在学校里,他们可能会因为抢玩具、插队等行为,而被其他孩子孤立 。
遗传因素: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多动症,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
神经生物学因素:多动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异常,会影响大脑对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的调节 。此外,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异常也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 。
家庭环境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过于严厉或溺爱)、家庭经济困难等,可能会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 。例如,父母经常吵架,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环境中,就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 。
心理创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重大的心理创伤,如被虐待、忽视、父母离异等,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过大,从而引发多动症 。比如,有些孩子在父母离异后,性格变得孤僻、多动,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
其他因素:母亲在孕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吸毒等,以及孩子出生时的早产、低体重、窒息等情况,都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 。此外,铅中毒、脑部感染等也可能对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影响,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 。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