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胃炎算是肠胃病里的 “高频选手” 了。它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常常是突然来袭,可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大量饮酒,或者服用了某些刺激性药物引发的。患者会突然感觉胃痛、恶心、呕吐,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呕血或黑便。慢性胃炎则比较 “缠人”,长期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之一,饮食不规律、爱吃刺激性食物等也会加重病情。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反反复复,让人难受。
胃溃疡:胃溃疡就像是胃黏膜上破了个 “洞”。主要是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破坏,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进行 “攻击”,导致黏膜受损形成溃疡。患者常常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疼痛,疼痛有规律,比如饭后半小时到两小时疼痛明显,之后缓解,下次进食又开始疼痛。除了疼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类似,但位置在十二指肠。它的疼痛特点与胃溃疡相反,多在空腹时发作,比如饭前或者半夜疼,进食后疼痛反而缓解。十二指肠溃疡也会引发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睡眠。
肠炎:肠炎可分为感染性肠炎和非感染性肠炎。感染性肠炎通常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比如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就可能引发。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发热、呕吐等。非感染性肠炎的原因就比较多样了,像饮食不当、过敏、自身免疫因素等都可能导致。比如有些人对乳糖不耐受,喝了牛奶就容易腹泻,这就是一种非感染性肠炎。
腹痛:这是胃肠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不同的胃肠病,腹痛的位置、程度和性质都有所不同。胃炎和胃溃疡的疼痛多在中上腹部,可能是隐痛、胀痛、烧灼样痛;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在空腹时出现,位置偏右;肠炎的腹痛一般在脐周,疼痛程度不一,可为绞痛、胀痛等。
恶心呕吐:当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受到刺激时,就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比如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引发急性胃炎,往往就会呕吐。胃炎、胃溃疡患者还可能因为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导致恶心、想吐。
腹泻:肠炎患者经常会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可能是稀便、水样便,严重时还可能带有黏液、脓血。腹泻会导致身体脱水,影响电解质平衡,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便秘:一些胃肠病会引起便秘,比如胃肠蠕动减慢、肠道菌群失调等。患者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有时还会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饭后饱胀、嗳气、反酸等。胃肠功能减弱,消化食物的能力下降,就会出现这些消化不良的症状。长期消化不良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饮食因素:这是导致胃肠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吃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像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会刺激胃肠黏膜,破坏胃肠的正常功能。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也会给肠胃带来很大负担。此外,过度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对胃肠黏膜也有刺激作用,容易引发胃肠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它可以在胃内生存繁殖,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比如有些人在紧张、焦虑时,会出现胃痛、胃胀、腹泻等症状。情绪波动还会影响胃酸的分泌,增加胃肠病的发病风险。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对胃肠黏膜有刺激作用,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会引发胃肠病
遗传因素:部分胃肠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比如某些类型的肠炎、胃癌等。如果家族中有胃肠病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胃肠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营养吸收不良:胃肠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患上胃肠病后,消化和吸收功能会受到影响。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导致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长期下去会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影响生活质量:胃肠病带来的各种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可能因为疼痛无法正常休息,因为腹泻频繁跑厕所,影响工作效率和社交活动。长期受病痛折磨,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引发并发症:如果胃肠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胃溃疡可能会引发胃出血、胃穿孔;肠炎可能会导致肠穿孔、肠梗阻;长期的炎症刺激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如胃癌、肠癌等。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