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中,糖尿病足犹如一颗隐匿在暗处的 “雷”,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糖尿病足的神秘面纱,学习如何防范它的 “来袭”。
糖尿病足,简单来说,是由于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以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足部出现溃疡、坏疽等病变的病症。长期高血糖状态,就像甜蜜的 “毒药”,慢慢侵蚀着身体的神经和血管。神经病变使得足部感觉减退,患者可能对轻微的创伤毫无察觉,如鞋子里的小石子摩擦、袜子的线头缠绕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伤,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却可能成为 “大患”。同时,血管病变导致足部血液循环不畅,伤口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和氧气供应,难以愈合,进而极易引发感染,且感染一旦发生,便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
糖尿病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患者可能仅仅感觉到足部皮肤瘙痒、干燥、发凉,或者出现轻微的麻木感,走路时感觉不太对劲,像是脚下踩着棉花。随着病情的加重,足部可能会出现疼痛,尤其是在行走后加剧,随后出现水泡、溃疡等症状。如果此时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溃疡会逐渐加深、扩大,感染进一步加重,可能导致足部组织坏死,甚至不得不面临截肢的残酷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糖尿病足这一 “甜蜜杀手” 呢?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是重中之重,这是预防所有并发症的基础。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配合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日常生活中,足部护理不可或缺。选择合适尺码、舒适柔软、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或过紧的鞋子,防止足部受压。每天检查双脚,查看是否有红肿、水泡、破损等异常情况,尤其是脚趾之间和足底等部位。洗脚时,水温要适宜,建议用手或温度计测试水温,保持在 37 - 40℃,避免烫伤。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特别是脚趾间,要保持干燥,防止滋生细菌。
此外,戒烟限酒也非常重要。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等成分会使血管收缩,加重足部缺血缺氧状况;酒精则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增加神经病变风险。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