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又称口腔黏膜白斑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片或斑块,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属于癌前病变。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口腔各部黏膜均可发生,但以颊、舌部较多。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
病因是什么?
1. 吸烟
是口腔黏膜白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多,则发病率越高。
2. 乙醇
俗称“酒精”,是引起口腔黏膜白斑病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3. 感染
念珠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常与口腔黏膜白斑病伴发,可促进上皮异常增生的出现。
4. 全身因素
维生素A、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可能与口腔黏膜白斑病有关。
5. 其他诱因
包括食用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咀嚼槟榔,咬颊,假牙摩擦颊黏膜,牙齿的残根、残冠刺伤黏膜,牙位不正等刺激因素。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白斑病的损害形态多样,表现为均质型、疣状型、颗粒型、溃疡型。
1. 斑块状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质地紧密,损害形态与面积不等,轻度隆起或高低不平。
2. 颗粒状
损害常如三角形,底边位于口角,本型白斑多数可以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
3. 皱纸状
表面高低起伏状如白色皱纸,基底柔软,可见皱纸状的“峰状突起”。
4. 疣状
损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伴有乳头状或毛刺状突起,触诊微硬。
以上各型在发生溃疡时可冠以“溃疡型”。各型的临床诊断必须得到病理检查的验证,以作为选择治疗的依据。
治疗:
口腔白斑目前没有gen治的方法。治疗原则是定期随访、除局部刺激因素、定期检测和预防癌变。对于有癌变倾向的患者,建议每3~6周复查一次,必要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