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肤受到损伤后,身体会立即启动炎症反应。伤口处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血液中的白细胞等免疫细胞会聚集到伤口处,清理细菌、坏死组织等异物。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数天,炎症反应的程度取决于创伤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免疫反应。
在炎症反应逐渐消退后,伤口处开始进入细胞增殖期。成纤维细胞等修复细胞会大量增殖,并合成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填充伤口缺损。
同时,新生的血管也会在伤口处生长,为修复细胞提供营养和氧气。这个阶段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
随着细胞增殖的逐渐完成,伤口处进入组织重塑期。在这个阶段,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会不断地进行重塑和调整,使瘢痕组织逐渐变得更成熟和稳定。
瘢痕组织的强度和弹性会逐渐增加,但通常仍与正常皮肤有所不同。这个阶段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
通常只累及皮肤的表皮层或浅层真皮,外观与正常皮肤较为接近,表面平坦,颜色略浅或略深于周围正常皮肤。
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淡化。常见于轻度擦伤、浅度烧伤等伤口愈合后。
突出于皮肤表面,形状不规则,颜色呈红色或紫红色。增生性瘢痕是由于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蛋白合成过多,且排列紊乱所致。
通常在伤口愈合后的数月至数年内逐渐增生,后期可能会逐渐软化和变平。常见于手术切口、深度烧伤等创伤后。增生性瘢痕可能会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关节活动等功能。
低于周围正常皮肤表面,质地较硬,通常呈白色或淡红色。萎缩性瘢痕是由于皮肤组织的缺损或破坏导致胶原蛋白等成分减少而形成。
这种瘢痕可能会影响皮肤的功能,如导致皮肤弹性降低、容易出现破溃等。常见于痤疮、水痘等皮肤病愈后。
外观呈红色或紫红色的肿块,生长超出原始伤口范围,呈蟹足状向外伸展。瘢痕疙瘩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个体的遗传因素、免疫反应等有关。
瘢痕疙瘩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伴有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且治疗后容易复发。
瘢痕的存在会破坏皮肤的平整度和色泽,尤其是位于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的瘢痕,会对患者的外貌造成明显的影响,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不同类型的瘢痕外观差异较大,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突出于皮肤表面,颜色鲜艳,较为醒目;萎缩性瘢痕则凹陷于皮肤,与周围正常皮肤形成反差。
位于关节部位的瘢痕可能会限制关节的活动度,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大面积的瘢痕组织可能会影响皮肤的弹性和延展性,使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破溃等问题。此外,瘢痕组织的抗拉力强度较弱,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再次受伤。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