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心脏扩大,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
肥厚型心肌病: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心脏听诊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限制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和水肿。患者常伴有右心衰竭的症状,如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腹水等。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主要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心肌病: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机械和心电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主要类型有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
心力衰竭: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心脏的泵血功能受损,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性别:男性在 55 岁之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高于女性;但在 55 岁之后,女性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与男性接近。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人,发病风险较高。某些遗传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压越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大。
高血脂: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和神经,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吸烟还会导致血管痉挛,减少心脏和脑部的血液供应。
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脂肪堆积,血压、血糖、血脂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精神压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