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糖尿病日,柳叶刀重磅发布一项全球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成年患者总数(1 型和 2 型)已超过 8 亿。在中国,有 1.48 亿成人患有糖尿病,其中,7800 万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而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2021 年世界糖尿病图谱》,仍有近 7300 万中国糖尿病患者,未被确诊。未被确诊,就是你病了,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你已经病了!
中医在线
祝肇刚祝老:许多人可能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现代疾病,其实不然,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了“消渴”的病名,就开始对糖尿病有了明确认识,并逐渐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因、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人群积累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包括:中药方,食疗方,理疗方,甚至“运动方”。
消渴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是以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也可常见一些不典型症状,如:皮肤瘙痒、视物模糊、身体倦怠乏力、饥饿感等。
相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的西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具有个体化、综合治疗的优势,在改善糖脂代谢紊乱,控制危险因素、并发症及共患病,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治疗糖尿病思路
▶ 整体调理,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不同,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性地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 调和脏腑功能:糖尿病往往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脾肾虚弱、肝气郁结等。中医疗养通过中药、针灸、拔罐等手段,调和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对控制血糖有积极作用。
▶ 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医治疗不仅关注血糖的控制,还注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症状,如多饮、多尿、疲乏无力等。通过中药调理,患者可以感受到身体状况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 预防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是患者面临的重大风险。中医疗养通过调整体质,增强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
▶ 心理调适与养生指导:中医还注重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适,通过养生指导,如饮食调节、情志调摄、运动养生等,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精神压力,这对于糖尿病的长期管理同样重要。
中医传承
祝谌予老前辈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奠基人之一,师承施今墨先生,主张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辨证,强调活血化瘀治法的重要性,认为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临床以气阴两虚多见。创立的降糖基本方在中医界具有很大影响。降糖基本方:黄芪、山药、苍术、元参、生地、熟地、丹参、葛根。此外祝老还根据不同体质的人群调整主方,比如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方;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以降糖活血方为主,药物组成: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白芍、川芎。若燥热或烘热,加黄芩、黄连等等。如果主方还是针对不同人群,辅方就是一对一了。且又经过数年的发展祝肇刚教授更是在老前辈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等对方子进行了进一步精进。东方传统医学诊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设立在五星国际饭店内的“特诊部”,更是一直秉承初心,在选用药材时候进一步严格要求,只选更好的,不辜负大医之名,不辜负百姓之期待。
饮食调理
中医治疗糖尿病除了用中药调理外,饮食治疗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饮食控制的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病情的发展。中医治疗讲求从根本改善体质(祛邪毒),增强抵抗力(增加人体的正气,调理脏腑),养阴益气活血,使血糖逐渐降到正常。而不是西医那样只管控制血糖,不管肝肾、不顾并发症,所以中医的饮食治疗,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少吃饭,而是更讲求科学营养。
中医将食物区分寒热温凉属性,与中药相同,食物的选择上也应先辨识体质,需要更准确的了解自己体质特点的,避免网络误导乱用药、乱吃食物,东方诊所特别开设了《科学养生,明辨体质》系列活动进行中。通过“药食”以平衡人体阴阳寒热、增强五脏功能,有效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故具体的食疗方法也要根据不同证型的需要加以选择。
运动养生
●八段锦(强推荐)●太极拳(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