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 “疼痛”,很多人会将其视为身体的 “小毛病”,认为忍一忍就能过去,却不知持续或反复的疼痛可能是 “疼痛科疾病” 的信号。疼痛科疾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表现、涉及多个系统的健康问题,若长期忽视,可能影响生活质量。了解疼痛科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疼痛信号,避免因 “忍痛” 延误对健康的关注。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 “警示信号”,通常提示组织损伤或潜在健康问题。而疼痛科疾病,就是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或疼痛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 1 个月)、影响正常生活,需要通过专业疼痛诊疗干预的一类情况。它并非局限于某一个部位或某一种病因,而是涵盖了肌肉、骨骼、神经、内脏等多个系统的疼痛相关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疼痛科疾病并非 “无病呻吟”,也不是 “心理作用”—— 持续的疼痛会通过神经传导不断刺激大脑,可能引发睡眠障碍、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连锁反应,形成 “疼痛 - 不适 - 疼痛加重” 的恶性循环。因此,出现持续或反复疼痛时,不应单纯 “忍痛”,而需了解疼痛背后的可能原因,科学应对。
疼痛科疾病根据疼痛部位和病因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神经、内脏等部位,每种类型的疼痛特点和表现存在明显差异:
这类疼痛主要涉及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部位,多与劳损、退变、炎症等因素相关,常见的包括:
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等。颈椎病常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可能伴随手臂麻木、头晕;肩周炎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点,抬臂、梳头时疼痛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表现为腰痛,可能伴随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膝关节炎则以膝关节疼痛、肿胀为主,上下楼梯、蹲起时疼痛明显。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由肌肉和筋膜的慢性劳损或炎症引起,疼痛多为局部酸痛、胀痛,按压特定部位(“压痛点”)时疼痛会加剧,甚至放射到周围区域,常见于背部、腰部、肩部等肌肉易劳损部位,休息后可暂时缓解,但劳累后易复发。
骨质疏松性疼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因骨密度降低、骨骼脆性增加,可能出现全身骨骼酸痛,以腰背部疼痛明显,活动后疼痛加重,严重时可能因轻微外力导致骨折,引发剧烈疼痛。
这类疼痛由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疼痛性质特殊,多表现为刺痛、灼痛、电击痛或麻木感,常见的包括: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感染)愈合后,病毒可能损伤神经,导致原疱疹区域出现持续的剧烈疼痛,疼痛呈针刺样、电击样,夜间疼痛更明显,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
糖尿病性神经痛: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引发四肢末端(尤其是手脚)的疼痛、麻木、烧灼感,疼痛多对称出现,从指尖、脚尖逐渐向肢体近端蔓延,夜间或遇冷时疼痛加重,可能伴随感觉减退(如对温度、疼痛不敏感)。
三叉神经痛:由三叉神经(支配面部感觉的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疼痛局限于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如额头、面颊、下巴),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如刀割样、电击样,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说话、进食、洗脸等日常动作都可能诱发疼痛。
这类疼痛由内脏器官(如心脏、胃肠道、肝胆、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梗阻、缺血等问题引起,疼痛多为深部钝痛、胀痛或绞痛,位置相对模糊,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胀等其他症状,常见的包括:
慢性胃肠痛: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疼痛多位于上腹部,表现为隐痛、胀痛或灼痛,胃溃疡疼痛常与进食相关(进食后疼痛加重),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则多在空腹时出现,进食后可缓解;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能引起腹部疼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多为阵发性胀痛,伴随腹泻或便秘。
慢性盆腔痛:女性常见,可能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等因素相关,疼痛位于下腹部或盆腔区域,表现为持续性隐痛、坠胀感,劳累、经期前后疼痛可能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腰骶部酸痛、白带异常;男性也可能因前列腺炎等问题出现盆腔区域疼痛,表现为下腹部、会阴部隐痛或胀痛。
慢性胸痛:除了心脏疾病(如冠心病),胸膜炎、肋软骨炎、胃食管反流病等也可能引起慢性胸痛。肋软骨炎表现为胸前肋软骨区域的疼痛,按压时疼痛明显,活动或深呼吸时加重;胃食管反流病引发的胸痛多为胸骨后灼痛,伴随反酸、烧心,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一些慢性疼痛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相关,如:
纤维肌痛综合征:以全身广泛的肌肉疼痛、疲劳为主要特点,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伴随睡眠障碍、情绪抑郁、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多见于女性,疼痛程度与劳累、情绪相关,休息后也难以全缓解。
慢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多为单侧头部搏动性疼痛,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疼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能由情绪、睡眠、饮食等因素诱发;紧张性头痛则表现为双侧头部紧箍样、压迫样疼痛,多与精神紧张、压力大、睡眠不足相关,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
不同类型的疼痛科疾病,疼痛表现存在差异,但多数疼痛科疾病的疼痛具有 “持续性”“反复性”“影响生活” 的共同特点,具体可从疼痛性质、部位、诱发因素等方面识别:
酸痛、胀痛:多与肌肉、筋膜劳损或炎症相关,如颈肩腰腿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休息后可暂时缓解;
刺痛、灼痛、电击痛:多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表现,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疼痛剧烈,呈阵发性发作,常伴随麻木感;
绞痛:多由内脏器官梗阻或痉挛引起,如胆绞痛(胆结石)、肾绞痛(肾结石),疼痛剧烈难忍,呈阵发性加剧,可能伴随恶心、呕吐;
钝痛、隐痛:多为内脏性疼痛或慢性炎症引起,如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疼痛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长,位置相对模糊。
局部疼痛:疼痛局限于某一特定部位,如肩周炎的肩关节疼痛、肋软骨炎的胸前疼痛,提示疼痛可能由该部位的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
放射性疼痛:疼痛从原发部位放射到其他区域,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痛放射至下肢、颈椎病的颈痛放射至手臂,提示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
弥漫性疼痛:疼痛范围广泛,无明确固定部位,如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全身肌肉疼痛、骨质疏松性疼痛的全身骨骼酸痛,提示疼痛可能与全身性因素(如代谢异常、神经功能紊乱)相关。
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多为肌肉骨骼系统疼痛,如颈肩腰腿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因劳累导致肌肉、筋膜劳损加重,休息后劳损缓解,疼痛减轻;
特定动作诱发:如三叉神经痛由说话、进食诱发,肩周炎由抬臂、梳头诱发,提示疼痛与特定部位的活动或神经刺激相关;
情绪、压力影响:如紧张性头痛、纤维肌痛综合征,情绪紧张、压力大时疼痛加重,放松后疼痛缓解,提示疼痛与心理因素相关;
温度变化影响:如糖尿病性神经痛遇冷加重,关节炎遇潮湿、寒冷天气疼痛加重,提示疼痛与环境温度、湿度相关。
疼痛科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健康问题,持续的疼痛不仅是身体的 “警示”,更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了解疼痛科疾病的类型、表现和诱发因素,打破对疼痛的误解,既能帮助我们及时识别身体信号,也能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应对疼痛,守护自身健康。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