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是眼睛里负责感光成像的重要组织,一旦发生脱落,就像相机的 “底片” 脱落,会严重影响视力,若处理不及时,甚至可能导致失明。了解视网膜脱落的信号和相关知识,能帮助我们更早发现问题。
视网膜脱落并非突然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
高度近视人群,眼球前后径较长,视网膜被牵拉变薄,容易出现裂孔,进而引发脱落。
眼部受到外伤,如撞击、剧烈运动时的震荡,可能导致视网膜受到牵拉或撕裂。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逐渐液化、变性,可能与视网膜分离,牵拉视网膜造成脱落。
其他眼部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炎症等,也可能增加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视网膜脱落发生前,身体可能会发出这些信号:
眼前突然出现大量漂浮物,像蚊子、蜘蛛网一样飘动,且数量逐渐增多。
看东西时,视野边缘出现黑影或遮挡感,如同有窗帘逐渐遮住视线,且范围不断扩大。
眼前出现闪光感,尤其在眼球转动时明显,像有闪电闪过。
视力突然下降,看东西模糊,或看直线物体时出现弯曲。
这些信号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存在,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 600 度)的人,视网膜较脆弱,风险相对较高。
有视网膜脱落家族史的人,发生视网膜脱落的概率可能比普通人高。
曾做过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手术的人,需注意眼部变化。
经常进行剧烈运动,如跳水、蹦极、拳击等,眼部易受外力冲击的人群。
一旦出现上述预警信号,应尽快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通过眼底检查、眼部超声等明确诊断。视网膜脱落的治疗多需要手术,越早治疗,视力恢复的可能性越大。
高度近视人群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减少眼部受到的牵拉和撞击。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高度近视和中老年人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及时发现视网膜裂孔等问题,提前干预。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外伤,长时间用眼后注意休息,防止眼疲劳。
视网膜脱落是一种紧急的眼部情况,拖延时间越久,对视力的损害越严重。了解其信号和预防方法,关注眼部健康,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眼睛。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不做任何医疗诊断,就医优先,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