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可引起肛周炎。这些细菌可以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肛门周围皮肤,引发炎症反应。
例如,肛门周围皮肤因搔抓、摩擦等原因出现微小破损,细菌趁机侵入,导致肛周炎发生。
此外,长期便秘、腹泻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肛门周围细菌滋生,增加肛周炎的发生风险。
局部潮湿:
肛门周围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例如,出汗、排便后清洁不全面、穿不透气的衣物等都可能导致局部潮湿。
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皮肤的屏障功能会受到破坏,容易引发炎症。
摩擦和搔抓:
久坐、紧身衣物、粗糙的卫生纸等都可能导致肛门周围皮肤受到摩擦。摩擦会损伤皮肤,使细菌更容易侵入。
瘙痒时搔抓肛门周围皮肤也会加重炎症,甚至引起皮肤破损和感染扩散。
炎症表现:
肛周炎和普通炎症一样,都具有红、肿、热、痛等炎症的基本表现。
肛门周围皮肤发红、肿胀,触摸时感觉温热,患者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可能的局部渗出:
在炎症较重的情况下,肛周炎和某些普通炎症一样,可能会出现局部渗出。渗出液可以是浆液性、脓性或血性。
例如,严重的肛周炎可能会有脓性分泌物,这与一些皮肤感染引起的普通炎症相似。
部位特殊:
肛周炎发生在肛门周围这个特殊的部位,该部位神经丰富,对疼痛较为敏感。同时,肛门周围的皮肤经常受到粪便、分泌物等的刺激,容易引起炎症加重或复发。
与普通炎症发生在身体其他部位相比,肛周炎患者在排便、坐立等日常活动中会感受到明显的不适,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
并发症风险:
肛周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例如,炎症扩散可导致肛周脓肿,表现为局部疼痛加剧、肿胀明显、有波动感,严重时需要手术切开引流。
长期反复发作的肛周炎还可能导致肛门周围皮肤增厚、粗糙,形成慢性湿疹样改变,甚至引起肛门狭窄等严重后果。
治疗难度:
由于肛门周围部位特殊,治疗肛周炎相对普通炎症可能更具挑战性。
一方面,患者需要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干燥,但又不能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另一方面,局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的刺激性和患者的耐受性。
对于严重的肛周炎或合并并发症的情况,可能需要综合运用抗生素、局部外用药、手术等多种治疗。
免责声明
1、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2、内容涉及医学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依据。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