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皮炎,很多人会笼统地认为是“皮肤发炎”,但实际上皮炎是一组病因复杂、表现多样的皮肤炎症性疾病的统称。不同类型的皮炎,诱因和症状差异较大,护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今天就为大家科普临床上常见的几种皮炎类型,帮你学会识别和科学应对,避免因混淆而延误护理。
接触性皮炎:接触刺激物引发的“急性反应” 皮肤接触外界物质后发生的炎症,分为刺激性和过敏性两类。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多因接触强酸、强碱、洗涤剂等强刺激物引起,接触部位迅速出现红斑、肿胀、水疱,伴有灼热感;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则是接触过敏原(如金属镍、化妆品香料、染发剂)后,经过潜伏期出现红斑、丘疹、瘙痒,边界清晰,常局限于接触部位。
特应性皮炎:与过敏体质相关的“慢性湿疹” 常与遗传、免疫异常有关,患者多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史。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丘疹,伴有剧烈瘙痒,好发于屈侧(如肘窝、腘窝)、面部等部位,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发人群。
脂溢性皮炎:油脂旺盛部位的“鳞屑性炎症” 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感染等因素相关,好发于头皮、眉弓、鼻翼两侧、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典型表现为淡红色斑片,覆盖油腻性鳞屑,伴有轻度瘙痒,头皮部位严重时可能出现头皮屑增多、头发稀疏。
神经性皮炎:精神因素诱发的“慢性瘙痒” 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主要与精神压力大、焦虑、睡眠不足、搔抓刺激有关。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反复搔抓后出现淡红色或肤色的扁平丘疹,逐渐融合成边界清楚的斑块,表面粗糙增厚,常见于颈部、眼睑、腰骶部等易搔抓部位。
规避诱因是核心 接触性皮炎需明确并避免接触致敏或刺激物;特应性皮炎要避开尘螨、花粉等过敏原;脂溢性皮炎需控制油脂分泌,保持局部清洁;神经性皮炎则要减少精神压力,避免搔抓。
温和护理修复屏障 选择弱酸性、无香料、无酒精的清洁产品,避免热水烫洗和过度搓揉;洗脸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保持皮肤滋润,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增强皮肤抵抗力。
减少刺激防加重 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刺激性材质的衣物,选择纯棉宽松的服饰;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果;瘙痒时避免用手搔抓,可通过冷敷暂时缓解。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不做任何医疗诊断,就医优先,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