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蛀牙,很多人觉得就是牙齿上的“小黑点”或“黑洞”。不少人疑惑:好好的牙齿怎么就变黑了?其实蛀牙变黑并非牙齿表面简单染色,而是牙齿内部结构被破坏的信号。今天就为大家科普蛀牙变黑的科学原理、发展过程及预防方法,帮你读懂牙齿的“黑化预警”。

细菌产酸腐蚀牙体组织:口腔中的致龋细菌(如变形链球菌)会分解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逐渐侵蚀牙齿外层的牙釉质,使牙釉质脱矿变软,形成龋洞的初期——白垩色斑点。随着腐蚀加深,细菌侵入牙齿内部的牙本质,牙本质小管暴露,牙齿颜色会逐渐变黄、变褐。
细菌代谢产物与食物色素沉积:致龋细菌在龋洞内大量繁殖,其代谢产物和死亡后的细菌残骸会呈现深色;同时,日常饮食中的咖啡、酱油、巧克力等色素也会渗入被破坏的牙体组织,与细菌产物叠加,使龋洞呈现明显的黑色或棕黑色。

浅龋(牙釉质龋):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或黄褐色斑点,无明显疼痛,此时若及时干预,牙釉质尚有修复可能;
中龋(牙本质浅层龋):龋洞形成并变黑,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进食时可能出现短暂疼痛;
深龋(牙本质深层龋):龋洞深入牙髓附近,变黑范围扩大,疼痛加剧,若细菌侵入牙髓,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牙病。
提醒:牙齿上的“小黑点”若不及时处理,会逐渐扩大成龋洞。发现牙齿变色或出现龋洞时,需及时到口腔科检查,避免病变进一步发展。

做好口腔清洁:早晚使用含氟牙膏认真刷牙,每次不少于2分钟,饭后及时漱口;每天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洁牙缝,清洁食物残渣和细菌。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糖果、蛋糕、含糖饮料等甜食的摄入频率,避免细菌持续产酸;进食甜食后及时漱口或刷牙。
定期口腔检查: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及时发现早期龋坏(白垩色斑点),通过专业干预阻止病变发展。
蛀牙变黑是牙齿发出的“求救信号”,背后是牙体组织的持续破坏。重视口腔卫生、定期检查,才能从源头预防蛀牙,让牙齿不被“黑化”困扰,保持健康洁白。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不做任何医疗诊断,就医优先,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