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别再混为一谈——【成都精神心理医院|成华脑康心理医院】
生活中常有人把 “心理疾病” 和 “精神疾病” 画上等号,其实两者在症状、成因和干预方式上有明显区别。正确区分它们,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也能帮助自己或他人及时获得合适的帮助。 心理疾病:更多与情绪、认知和行为模式相关,通常由现实压力、人际关系、创伤经历等心理社会因素引发。患者能保持基本的自知力,知道自己 “状态不好”,会主动寻求帮助。常见的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过度担忧、重复刻板行为等,虽影响生活质量,但一般不会出现脱离现实的症状。 精神疾病:多与大脑神经生化失衡、遗传因素等生物学原因密切相关,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妄想(如坚信被跟踪、迫害)、思维紊乱等症状,部分人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 “生病”,甚至拒绝治疗。常见的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伴有严重躁狂或抑郁发作)等,对社会功能影响更显著,可能需要专业医疗干预。 心理疾病的典型表现: 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或过度焦虑、紧张,影响睡眠和食欲; 对某些事物出现过度恐惧(如社交恐惧、广场恐惧),刻意回避相关场景; 有明确的压力源(如失恋、失业),症状与现实事件紧密相关; 能正常沟通,逻辑清晰,只是被负面情绪困扰。 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现: 出现幻觉、妄想,比如凭空听到指令、坚信自己被监视,且无法被说服; 思维混乱,说话没有逻辑,答非所问,或行为怪异(如无故自语、冲动毁物); 自我认知扭曲,不承认自己有问题,拒绝就医; 症状与现实脱节,难以用常理解释。 心理疾病:干预以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咨询等,帮助患者调整认知、缓解情绪。 精神疾病:治疗以调节大脑神经功能的干预手段为基础,病情稳定后可结合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且需长期随访和规范干预。 若只是情绪低落、焦虑,能正常工作生活,可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倾诉和疏导改善状态; 若情绪问题持续超过 2 周,影响睡眠、饮食和社交,建议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若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异常,或拒绝承认自己有问题,需家人陪同到精神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都不是 “意志力薄弱” 的表现,而是需要科学对待的健康问题。正确区分两者,不轻视、不恐慌,及时寻求对应帮助,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记住,主动求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免责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健康知识分享使用,不做任何医疗诊断,就医优先,文章未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
时间:2025-08-20

